我只想做我自己|Daniil Medvedev

圖片來源: 2019 TPN

我爸媽以前很常吵架,因為我媽希望我升學,這也是為什麼在18歲以前,我都還在學校裡打球的原因。

在俄羅斯,大部分的職業選手都在12歲就會結束升學 (俄羅斯選手 莎拉波娃 8歲就移居美國專心練球),也因為這樣,所以我的表現可能不如同期的朋友,但我並不後悔。

在還沒有品牌贊助之前,那真的是非常艱困的時期,每當我輸掉比賽,我都曾想那是我本該賺來的額外100塊美金。

對我來說,從青少年轉為職業的這段日子,真的是非常艱難,13歲那年,我結束了青少年網球的日子,我頓時明白打完未來賽後,要從700名升到300名是一件多麼遙不可及的事情。


你必須盡你所能地存錢,或是卯盡全力地贏得5~6場的未來賽。

當我輸球時,我不知道該怎麼辦,因為每個選手都在嘗試一樣的事情,我記得我跟 Bublik (哈薩克選手,19歲就已經打進前300名,目前世界排名51) 有一次在法國的未來賽中閒聊,那時我的世界排名大約是700名,我就問他 " 要如何打進前300名? 我怎麼看都不太可能?"

【Medvedev vs. Bublik 多倫多小插曲 】說sorry,錯了嗎?

然而,現在他還記得這句話,每當遇到我時就會再反問我一遍(笑):
「來,要怎麼打進前300名? 」( " Come on, how did we become 300? " )

圖片來源: TENNISPOTTING 2016

即使事後我打進了世界前百,我仍深知我並不專業,在球場上,雖然我會用盡100%的心力,但下場後,我就會開始耍廢、熬夜、玩好幾小時的 PlayStation,完全不在意選手該注意的細節。

直到我開始把我的全部奉獻給網球後,我的名次開始大幅跳躍,從世界70跳升到第5,我想要挑戰我的極限,我知道有些人說沒有,但我想要考驗我自己並找到我的極限。

我記得在衝上世界第五前,我只要打贏一場持久賽,隔天的比賽我就會輸球,因為我幾乎無法移動….
如果你找其他與我同期的選手聊到我,他們一定會說我是體力數一數二差的青少年選手之一,比賽時常打不到半小時就抽筋….。

後來透過每天持續不斷的體能訓練和休息調整,我才扭轉了這個頹勢。就訓練菜單而言,我不太清楚自己該怎麼做,還好我的團隊幫了很大的忙。究竟我是怎麼從一個青少年時期的抽筋王,變成連拿兩座 ATP 職業賽冠軍的球員,我實在說不出一個所以然。

每次只要有人丟出不經大腦的言論或批評,我的心情都會受到影響。你大可以抱怨一番,但如果你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,那就有問題了。無論如何一定會有人出聲說,當初你真不該做某件事、不該說某些話⋯⋯但,我想說什麼是我的自由。

我沒有想效法的對象,我只想做我自己。

這個問題不管問幾百次,我的答案都只會是這個。我不是因為打進世界前十才有這個想法。說了你可能不信,但假設現在我是個 22 歲的網球員、世界排名第一千名,天生不是打球的料,最後甚至放棄這條路,我的想法還是一樣:我只想做我自己。

有很多在我生活圈以外的人告訴我:「這場比賽你一定要贏」或是「你要成為更棒的球員」。即使我打球不是為了取悅他們,這些話還是會給我帶來壓力。

每個人都有權利拋開壓力的包袱,不是每個人都得要求自己要比別人更厲害。如果你不想練習,那就不要練;如果你很滿意自己的現況卻還是有人覺得你不夠強,那就讓他們閉嘴。「不要受別人的意見影響」一直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源。

不過說的總是比做的簡單。

要把耳朵關上、不理會外面的噪音是需要時間的。出了球場,我一直很努力保持低調、避免受到干擾,這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我們身在這個世代總是有辦法「聽到」別人怎麼評論自己,他們的想法也都攤開在陽光下。如果你找十個人來問他們的意見,那你得到的肯定是十種說法。而且有句話你一定不陌生:「沒別的辦法,你只能這樣做。」

我說: 「才不是。」

翻譯編輯: OPEN編輯室/Hui Miao Hsueh

廣告

發表留言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