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誤為成功之母?|讓數據來說話

文 / Woody

請試著想想,在過去站上球場打比賽的一年裡,有幾次離開球場時會自認「今天打得超好」呢?

想必大多數人的回答中,稱讚自己的次數相較不高,反倒是:「今天手感太爛」、「咬不到球」、「對手都攻不死」、「發球很緊張不斷雙誤」……等等,有過比賽經驗的球友們應該都曉得,數落自己比賽中的失誤,往往都比稱讚自己在比賽中做對了哪些事情還容易。

但其實所謂的「對的事情」卻相當程度地由我們在比賽時所抱持的得分心態來決定。每個人在比賽中如何追求得分的心態,其實不外乎三種:第一類,「打出致勝分;其次是「等待對手失誤」,而最後一類則為「迫使對手失誤」。若你是第一類,恭喜你,這篇文章主要就是為你所寫。

筆者在比賽時,其實也同樣屬於抱持「打出致勝分」心態的選手。抱持這個心態,做了哪些「對的事情」會令我們想稱讚自己?其實也只有當打出去的球,速度比對手快、落點比對手準、角度比對手大的時候,我們才覺得自己值得稱讚。

我們心中期待著每一分的結束,皆肇因於自己的擊球比對手完美,使對手接不到。

那麼很顯然,我們在比賽時可以稱讚自己的機會非常低

因為球網對面與你實力相當的那傢伙,他的任務就是阻礙你發揮完美表現。你必須比平時更加快球速、越瞄越靠近邊線,冒更多風險才可能得分。機會球出現,沒打進,你想著明明該得分的球,怎麼自己先失誤?機會球再次出現,掃進漂亮的一拍,居然能夠被救回來,該怎麼辦? 一直進攻下去,越打越茫然,當持續來回僵持的情況下,攻不死對手的時候,最可怕的心魔來了: 你認為對手彷彿沒有弱點。

接下來一旦出現機會球,也認為自己失誤的可能性遠高於得下這分的機率,你的壓力反而比機會球尚未出現時還大,一連串非受迫性失誤接踵而至,自責與懊惱的情緒幾乎將你滅頂。這些非受迫性失誤所造成的失分,讓人無比挫敗,別說是稱讚,要將自己從泥沼般的挫折中掙脫都快要來不及。

到底失誤與失分來臨時,該如何自處?

( 圖左) ATP現任首席官方數據分析師 Craig O’Shannesy 。
photo by Brain Game

Novak Djokovic的前策略教練,ATP現任首席官方數據分析師 Craig O’Shannesy,在其創立的Brain Game網站中,整理出幾項職業網壇的統計數據,並在各大教練研習、論壇中不斷地公開提倡兩個顛覆常人認知的論點:

1.因失誤而失分是稀鬆平常的小事

別因失分而陷入挫敗情緒,頂尖排名前十的職業選手,當年度的平均贏分率僅略高於5成,連職業層級的失誤率都如此高,我們更不需要為我們的失誤患得患失。
圖一:2016年的Andy Murray,當年度他會輸掉45%的比數,仍然可以成為世界第一,世界排名第50名的F.Mayer,當年度甚至輸掉超過一半的比數,還能賺入近70萬美金的獎金。(資料來源: BRAIN GAME)

2. 不要只想著打致勝球

因為失誤是造就比數差異的首要原因,由失誤導致的比數佔所有比數的7成;而受迫性失誤導致的比數佔所有比數的4成。請把打出致勝球的目標轉化為迫使對手失誤。

圖二:2015年四大滿貫賽,全部男子單打選手的得分共有11789分,光是由失誤導致的分數,就佔了68%。女子單打方面,得分共有69108分,其中失誤構成的得分更高達71%。(資料來源: BRAIN GAME)

圖三:這些失誤導致的分數裡又以受迫性失誤為大宗,男子球員方面,受迫性失誤為41%,女子球員的受迫性失誤則佔所有得分37%。(資料來源: BRAIN GAME)
今後若你站在球場上有:「啊!失分也太多,我打好爛」這樣的想法,請用上述幾項數據提醒自己不要自責了,轉變我們的想法,好好面對下一分。既然前10名的職業選手在一年內都會丟掉將近一半的分數,更何況乙組業餘水準的我們?失分真的稀鬆平常,

我們甚至可以說: 「失分,就是網球的日常。」


那麼失誤呢?當我們知道受迫性失誤佔所有比數的最大宗,我們可以將此數據理解為:「製造對方的受迫性失誤,是最有效率的得分方式」。想打致勝球,你的最高達成率僅佔所有分數的3成,而這30%的得分還得先成功才能算,一不小心,這致勝球沒打好,就會被歸納為非受迫性失誤的給予對方分數的那3成。明明受迫性失誤有40%,我們何必選擇佔比小、風險又大的致勝球呢? 

有了這些數據的作證後,是否有讓你覺得打球的心態有所不同了呢?
下一次打球的時候,試著換換這樣的心態打看看,也許會有不一定的感受!

而Craig O’shannesy在其理論中是如何定義這些製造受迫失誤的方式?這些方式又該如何使用呢?請繼續關注OPEN網球最新的文章吧!




廣告

發表留言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